close

工商時報 孫效孔

中國銀行積極於來台考察分行籌設事宜,媒體報導,該行希望在台 分行能於年底前開始運作。目前兩岸往來雖然密切,國家安全仍為全 民關注焦點。因此具有大陸國營色彩之中銀,挾其龐大規模及策略性 地位登台之時,全民有需要拿出放大鏡看個清楚。

中銀的龍頭效應 中國銀行創立於1912年,曾在國民政府時期擔任中央銀行,1949至 1979年間,併入人民銀行作為外匯管理單位。中銀於1980年後脫離人 民銀行,除擔任外匯專業銀行,對外並代表人民銀行參與國際銀行業 務。中銀於1994年起與匯豐及渣打共同發行港幣,並於1995年起與大 西銀行共同發行澳門幣。中國人民銀行於2009年推動「跨境貿易人民 幣結算試點」業務中,中銀為該業務5家境內結算銀行之一,更為人 民幣在香港之唯一清算銀行。如此看來,中銀在匯兌相關業務上,與 人民銀行的政策執行密不可分,如果率先在台北設立分行,意義絕對 非比尋常。

根據2009年6月英國「銀行家」所公布的排名,中銀在第一類資本 上位居世界第11名,其機構遍布全球29國及地區,大陸境內分支機構 即超過11,000家。2009年首季季末資產總額相當於新台幣39兆3千億 元,較我國全體本國銀行總資產尚高出35%;累計未分配利潤更高達 新台幣5千億元左右,足以按淨值買下我國全體銀行之27.7%;其拆 放予同業之餘額亦高達新台幣2兆6千億元,約當我國全體銀行5.5個 月對大陸之匯出總額。身懷如此鉅大之商業實力,加上人民銀行之後 盾,中銀台北分行的目標,絕不止於收收新台幣存款、做做房貸車貸 信貸或推推信用卡而已! 三次江陳會簽署的「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載明推動兩岸貨幣 清算,以利雙邊匯兌及銀行往來。我們相信,中銀台北分行會像中銀 香港一樣,負責所有人民幣在台之境外結算業務,另外也可能承做人 民幣存款及匯兌、銀聯卡收單、進出口貿易服務,以及人民幣資產之 財富管理等業務。中銀台北的出現及其作為,對於台灣的人民、企業 以及政府而言,是利多於弊嗎?未來對台灣的整體金融或銀行產業, 會有負面的威脅嗎?我們應該如何看待、而政府又應如何因應呢? 人民幣才是焦點 中銀台北分行如果負責在台的人民幣結算,則台灣銀行業持有的人 民幣現鈔,在台北就可換回台幣,不再需要經過香港其他管道。兩岸 簽署貨幣清算協定後,央行可望開放人民幣外幣帳戶,中銀將會直接 向台灣各銀行提供人民幣準備或現鈔,以供應企業及個人之需求。在 雙邊央行合作之下,兩岸直接匯款業務也可開跑,資金雙向流通不再 需要透過美元,中銀在台灣的批發與零售業務也將擴大。更重要的是 ,大陸正積極推動以人民幣進行貿易結算,面對台灣與大陸及香港間 每年千億美元以上的貿易,大陸勢必希望說服台灣,將台灣企業及銀 行逐步納入其中。

這樣說起來,中銀台北分行的策略性任務,是否就在於人民幣的推 動?人民幣的國際化,不論是以國際結算貨幣或是準備貨幣為目標, 對大陸均具有深遠的國際政治與戰略意義。因此,肩負重任的中銀, 在人民銀行的支持之下,將會竭盡所能在台灣推廣人民幣。台灣對大 陸的超高貿易依存度,加上人民幣持續升值趨勢,可能會使得人民幣 在台大行其道,就如同兩岸直航的發展,成為另一個歷史的必然。政 府需要想清楚的是,我們應該承受多高的人民幣滲透度?以人民幣對 周邊小國之感染力看來,台灣人民即使在政治上不向中國傾斜,荷包 卻大有可能向人民幣一面倒。只要中銀踏上台灣的土地,不管中銀台 北分行做法多麼低調或消極,金融的現實及鐵律已然預告,那一天的 到來只是時間的問題。

誰可與中銀爭鋒 如果情勢如上述分析,那麼,本地的銀行業該想些什麼辦法,來抵 抗中銀的入侵呢?台灣銀行業的境外分行只做外匯,銀行中最貼近中 國的香港分行,亦未曾辦理過人民幣業務。2009年第一季末中國銀行 集團所吸收之存款總額,即達到人民幣5兆9千億,並透過「全國銀行 間同業拆借中心」的集中管道,以及其他分散式管道,當季支援了銀 行同業達人民幣450億元。即使不看中銀在大陸及海外實力,單就其 調度人民幣之實力來看,縱使本地所有外匯批發銀行一起聯手,亦無 法與其抗衡。港幣及澳門幣的發鈔業務,以及兩地人民幣結算的獨占 地位,更讓中銀在經手人民幣規模與技術上,讓本地銀行望塵莫及。

先就未來人民幣之批發業務來看,在主管機關許可之下,中銀將會 向本地銀行,提供人民幣相關的上手服務,如人民幣帳戶產品、進出 口信貸、票據等。對中國境內貿易相關服務,舉凡內地之信用狀、押 匯、票貼、保證以及供應鏈等業務,中銀都有大陸總行以及各省市3 7家一級分行,做到因地制宜的水準。單就供應人民幣準備及現鈔而 言,中銀絕對有能力以更優惠之匯價或帳戶利率,源源不絕的向本地 銀行提供。中銀台北分行不見得需要積極開發零售業務,但其在人民 幣批發業務上的絕對優勢,就足以吸引台灣人民湧進本地銀行,把其 他外幣帳戶轉成人民幣帳戶。欲發展人民幣零售業務之本地銀行,若 是仍舊依賴其他海外上手銀行取得人民幣,必將因為成本過高而失去 競爭力。本地銀行要想撼動中銀的地位,唯有靠主管機關在准入條件 上予以限制,這樣反而會增加自身的人民幣成本,所以分工合作變成 唯一有建設性的選項。

分工合作互蒙其利 前進大陸開設分行或子行,雖是本地銀行既定的發展方向,但是與 中銀合作仍不失為一雙贏的策略。大陸政策近年來開始轉向內銷,部 分台商採購轉往內地,改用人民幣付款。台資銀行即使登陸可以立即 辦理人民幣業務,但因台商群聚越來越向內地發展,少數分行也無法 支援各省市之台商需求。以務實態度借助中銀在人民幣及內地網絡上 的優勢,可以有效留住台商客戶。至少台資銀行不會採取「一年一還 」的授信模式,所以人民幣貸放仍會是台資銀行的商機。那些與台灣 上游廠商保持貿易關係的台商,透過中銀之網絡,仍是台資銀行延伸 服務的對象。對於不再向台灣購料的台商,台資銀行可協助其以在台 資產或其他擔保,透過中銀從台灣取得內地經營所需之人民幣。

雖然台資銀行會擔心,合作可能會將台商客戶拱手讓與中銀,但是 不合作同樣會流失客戶。而如能與中銀或其他陸銀合作,對於台資銀 行而言,絕對是拓展商業觸角的大好機會。如果未來真的與大陸協議 以人民幣做貿易結算,本地銀行可做為境外代理行或參加行,為本地 的企業提供人民幣匯兌業務,包括信用狀、託收、匯款、預收預付等 服務,以增加手續費之收入。

歸根究底來說,台灣人民需要決定的是,要接受人民幣還是不要, 而不是關心哪家陸銀來台。兩岸經貿往來越來越密切,大陸也會更積 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因此人民幣勢將深入台灣之金融體系。我們需 要自問的是,來日風行於台灣的人民幣,會壓縮新台幣的地位嗎?更 進一步的說,人民幣會因此成為經濟甚至政治統一的推手嗎?(作者 為台灣金融研訓院研究員孫效孔)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wii112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